
鸚哥/阿蘇兒/皮皮的品種介紹
虎皮鸚鵡(學名:Melopsittacus undulatus)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又名嬌鳳,屬小型攀禽品種,原產于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于林緣、草地等處。結群活動。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于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性情活潑且易于馴養,在中國是大眾最普遍常見的寵物鳥之一,因虎皮鸚鵡是進口來的物種,在中國野外沒有野生分布,不屬于國家保護類動物。
中文學名:虎皮鸚鵡拉
丁學名:Melopsittacus undulatus
別 稱:嬌鳳,彩鳳,鸚哥,阿蘇兒,皮皮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鸚形目
科:鸚鵡科
亞 科:鸚鵡亞科
族:紐澳鸚鵡族
屬:虎皮鸚鵡屬
種:虎皮鸚鵡
分布區域:原產大洋洲,現廣泛分布于澳大利亞內陸地區
命名時間:Shaw, 1805
英文名稱:Budgerigar、Budgie
鸚哥/阿蘇兒/皮皮的外形特點
鸚哥/阿蘇兒/皮皮的生活習性
廣闊分布在澳洲的內陸地區,但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及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的數量稀少,曾引進(包括逃脫的籠養鳥)到許多國家,但絕大部分無法成功順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國、日本、美國、波多黎各、、巴西、瑞士、哥倫比亞、社會群島、新西蘭、阿曼等國家,可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族群在1950年時引進后卻成功地生存與繁衍后代。
喜集群,常結成20只數百只不等的一群外出覓食,有時甚至聚集2萬或更多數量成群活動;⑵W鵡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態環境生存,如灌木叢、森林、草原、農場田園等;⑵W鵡有類似于遷徙的行為,在澳大利亞,每年冬天(6月~9月)占據北方,到夏天(9月~1月)又聚集到南方。野生虎皮鸚鵡一般以各種植物的種子、漿果及植物的嫩芽、嫩葉為食,到秋季飛到田間啄食谷物。
虎皮鸚鵡主要棲息于開闊的草原地區、干燥的馬利植被區、穆拉加灌木叢和開闊的茂密林區、充滿桉樹和金合歡屬植物的平原地區、農耕區;平時大多不會離開河岸或是水源太遠。它們是群聚性的鳥種,平時大多聚集20只甚至數百只,曾經有聚集過25000只的記錄;如果受到驚擾,則整群會飛起,在空中轉圈且常忽然不定向的飛動,然后降落在安全距離附近的樹上;它們是相當合群的鳥種,平時每只鳥在群體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并無階級之分,偶爾會發生爭吵;在破曉時分會先前往水源處飲水,然後才前往覓食,到了正午炎熱的時候會尋找濃密樹蔭下休憩,到了下午比較涼爽時再繼續覓食,到了黃昏整群就會開始回巢休息過夜;白天喜歡在地面覓食,由于身體的羽色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因此相當難以被察覺;它們生性十分友善并不怕人,可以近距離接近觀察;它們大多前往牛羊飲水的水槽、池塘、河流、地面上的水坑處活動,通常整群會一起快速的飲水,以避免被掠食者所捕食;它們平常覓食并沒有固定的路線,而是以游牧的方式四處搜尋;在比較寒冷的季節偏好前往北澳和地區,炎熱的季節則會前往南澳。
鸚哥/阿蘇兒/皮皮的喂養方法
虎皮鸚鵡的飼養與照顧很容易,適應能力良好,但對過于潮濕、寒冷或強風的情況可能會較敏感,大部分的虎皮鸚鵡都十分強壯,如想培育出美麗的參賽鳥種,必須多花心血照顧,培育血緣好大頭虎皮鸚鵡又是另一門不容易的學問,須長期的經驗與研究;若要訓練說話能力應單獨安置于一個籠子,減少同伴打擾較不容易分心,效果會好很多。
主要在食草類與谷物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