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雀的品種介紹
色,具濃重的灰綠色斑紋;下體暗淡黃,有淺黑色斑紋;雄鳥飛翔時可顯示出鮮黃的翼斑、腰和尾基兩側。分布于南歐至埃及、東至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生活于山林、丘陵和平原地帶,秋季和冬季多見于平原地區或山腳林帶避風處。以多種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兼主食赤楊、樺木、榆樹、松樹、及裸子植物的果實、種子及嫩芽,也吃作物和薊草、中葵、茵草等雜草種子以及少量昆蟲。
中文學名:黃雀
拉丁學名:Carduelis spinus
別 稱:黃鳥、金雀、蘆花黃雀
二名法:C. spinu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雀科
屬:金翅雀屬
命名時間:1758年
英文名稱:Eurasian Siskin
英文名稱:European Siskin
英文名稱:Siskin
命名人:Linnaeus
黃雀的外形特點
黃雀身長12 cm,體重約為10 -14 g,壽命11 年。
雄性成鳥
額、頭頂和枕部黑色,枕羽略帶灰黃;眼先灰色;眉紋鮮黃;貫眼紋短,呈黑色;耳羽暗綠色;頰黃色;后頸和翕綠色,羽緣黃色;腰亮黃色,羽尖色較深,近背部有褐色羽干紋;尾上覆羽褐色,具亮黃色寬緣;中央一對尾羽黑褐色,帶亮黃狹邊;最外側一對尾羽的外翈基段 及內翈亮黃色,外翈末段及內翈羽端褐色;其余尾羽基段亮黃,末段黑褐,并帶黃色邊緣;小覆羽、中覆羽均褐色,帶亮黃綠寬緣;大覆羽黑褐色,羽端亮綠;小覆羽黑色,羽緣黃而尖端白;初級覆羽暗黑,羽緣綠黃;飛羽基段亮黃,末段黑褐,外緣黃綠;所有飛羽羽端均灰褐色;頦和喉中央黑色,羽尖沾黃;胸亮黃色;腹灰白色,微沾黃;兩脅及尾下覆羽灰白色,有黑褐色羽干紋,翼下覆羽和腋羽淡黃,前者羽基發黑。雄性成鳥(秋羽):體羽有黃、綠和黑等色澤不如春羽那樣鮮明,但羽干紋反較明顯。
雌性成鳥
額、頭頂、頭側和翕概褐色沾綠,而帶黑褐色羽干紋; 腰部綠黃,亦具條紋;下體淡綠黃或黃白色,并具些較粗的褐色羽干紋,脅部尤甚;余部同雄鳥。
幼鳥:與雌鳥相似,但色較褐而少黃色,因此腰、眉紋和頰側淡皮黃色;上體條紋粗著,下體多呈白色,具有黑色點斑;翼斑帶皮黃色。
虹膜近黑;嘴暗褐色,下嘴較淡;腿和腳暗褐色。
黃雀的生活習性
黃雀的食物一般隨季節和地區不同而有變化;春季在東北吃嫩芽、野生植物種子、裸子植物種子和鞘翅目小昆蟲;夏季以多種昆蟲喂雛,尤以蚜蟲為主;而秋季則食漿果、草子、稗、粟等。在河北則食大量種子、漿果和昆蟲。春、秋季旅經中國河南時,以各種植物種子為主,兼食少量蚜蟲。在越冬區則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在貴州12月剖檢5只鳥胃,其中樹果占55.6%,草子22.2 %,稻谷22.2%。
此鳥雖食些松杉的種子和一些谷物,但為數較少;并能啄食大量害蟲和野生草子,而有益于農林。
黃雀的喂養方法
鳥籠特點
黃 雀每年春、秋兩次遷徙時途經我國北方,?刹东@,容易飼養和馴熟。黃雀籠有多種多樣,但比較講究的是漆竹圓籠,宜為封閉底,內鋪薄布墊,因為其主食粉料或干粉料,糞便少面干,不易污濕籠底。還應有較高底圈,防止粒料殼亂飛以及鳥糟踏食物。為教以技藝,或做“囿子”,有的人把雌黃雀用架養,多數為直架。
飼料喂法
黃雀在野外主吃針葉樹種子,故在家養情況下喜歡吃蘇子、花生、核桃、葵花籽等油料作物種子。新捕來的黃雀可用蘇子誘食,但不能長期飼喂,否則容易過肥。一般是改喂谷子、黍子、稗子和少量蘇子的混合物。黃雀吃食時,常揀蘇子吃,其它種子全剔出,造成浪費,不如喂混合粉料好?砂延衩、花生米、蘇子(3:1:1)研磨成粉狀,再加少量砂粒,并經常給些葉菜(白菜、菠菜、油菜、馬齒莧)。另外,也有喂雞蛋小米的,但冬季需加喂些油料作物的籽實。
管理調教
籠鳥中,飼養黃雀是最省事的,管理只要保證食水充足、新鮮,每周清理1—2次籠子就可以了。秋、冬、春三季常讓黃雀曬太陽,夏季將籠子掛涼爽地方。換羽期多給葉菜、補充些蘇子。黃雀羽毛換得快,“開叫”早,羽毛閃銀灰色光,顯得十分漂亮。
北京地區對黃雀的鳴叫要求很嚴格,講究“三大口”,即叫喜鵲、油葫蘆。如雜有其他鳥的叫聲,常被認為是“雜口”,特別忌諱有太平鳥、金翅雀、燕雀的叫聲。因而培養一只真正“三大口”的黃雀是很困難的,除能得到“麻鳥”并嚴格隔離外,須經常早起竄入小籠到有灰喜鵲棲息的樹林中去遛。途中要藏在書包里,聽到灰喜鵲叫時再拿出,并打開籠套。如此經過兩周,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學會。讓其學油葫蘆叫口,一般是在自家養油葫蘆,晚上油葫蘆喜鳴,就把黃雀置燈下聽。
至于黃雀的技藝,無非是“叫遠”、“撞鐘”、“抽簽”(過去算命先生常用)等簡單動作,全是用蘇子引誘形成的簡單條件反射。黃雀在人工飼養下的繁殖問題,應引起養鳥愛好者的廣泛注意。人工繁殖能得到滿意的“麻鳥”,不必去野外捕捉,也有利于保護自然界的種群。國內已有繁殖成功的,須先在大籠中飼養幾對,細心觀察,發現有親密成對的,放進繁殖籠內,安上草巢,就有可能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