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雀的品種介紹
大山雀(學名:Parus major)中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整個頭黑色,頭兩側各具一大型白斑。上體藍灰色,背沾綠色。下體白色,胸、腹有一條寬闊的中央縱紋與頦、喉黑色相連。棲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帶的次生闊葉林、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針葉林。性較活潑而大膽,不甚畏人。行動敏捷,常在樹枝間穿梭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邊飛邊叫,略呈波浪狀飛行,波峰不高。主要以金花蟲、金龜子、毒蛾幼蟲、刺蛾幼蟲、尺蠖蛾幼蟲、庫蚊、花蠅、螞蟻、蜂、松毛蟲、浮塵子、蝽象、瓢蟲、螽斯等昆蟲為食。分布于中國、非洲西北部、摩洛哥、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歐洲、中亞、西伯利亞、遠東、朝鮮、日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 ≈形膶W名:大山雀
拉丁學名:Parus major
別稱:灰山雀
二名法:山雀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山雀科
屬:山雀屬
種:大山雀
亞種:34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Great Tit
大山雀的外形特點
大山雀雄鳥前額、眼先、頭頂、枕和后頸上部輝藍黑色,眼以下整個臉頰、耳羽和頸側白色,呈一近似三角形的白斑。后頸上部黑色沿白斑向左右頸側延伸,形成一條黑帶,與頦、喉和前胸之黑色相連。上背和兩肩黃綠色,在上背黃綠色和后頸的黑色之間有一細窄的白色橫帶;下背至尾上覆羽藍灰色,中央一對尾羽亦為藍灰色,羽干黑色,其余尾羽內翈黑褐色,外翈藍灰色,最外側一對尾羽白色,僅內翈具寬闊的黑褐色羽緣,次一對外側尾羽末端具白色楔形斑。翅上覆羽黑褐色,外翈具藍灰色羽緣,大覆羽具寬闊的灰白色羽端,形成一顯著的灰白色翅帶。飛羽黑褐色,羽緣藍灰色,初級飛羽除最外側兩枚外,其余外翈部具灰白色羽緣;次級飛羽外翈羽緣亦為藍灰色,但羽端僅微綴以灰白色;三級飛羽外翈具較寬的灰白色羽緣。頦、 喉和前胸輝藍黑色,其余下體白色,中部有一寬闊的黑色縱帶,前端與前胸黑色相連,往后延伸至尾下覆羽,有時在尾覆羽下還擴大成三角形;腋羽白色。
雌鳥羽色和雄鳥相似,但體色稍較暗淡,缺少光澤,腹部黑色縱紋較細。
幼鳥羽色和成鳥相似,但黑色部分較淺淡而且沾褐色,缺少光澤,喉部黑斑較小,腹無黑色縱紋或黑色縱紋不明顯,灰色和白色部分沾黃綠色。[2]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腳暗褐色或紫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1.8-15.5g,♀13-17g;體長♂120-148mm,♀116-153mm;嘴峰♂9-11mm,♀8-11 mm;翅♂64-73mm,♀61-72mm;尾♂57-74mm,♀57-68mm;跗蹠♂16-23mm,♀16-20mm(華北亞種)。
大山雀的生活習性
遷徙
大山雀在中國各地均為留鳥,部分秋冬季在小范圍內游蕩。
習性
性較活潑而大膽,不甚畏人。行動敏捷,常在樹枝間穿梭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邊飛邊叫,略呈波浪狀飛行,波峰不高,平時飛行緩慢,飛行距離亦短,但在受驚后飛行也很快。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秋冬季節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有時亦見單獨活動的。除頻繁地在枝間跳躍覓食外,它們也能懸垂在枝葉下面覓食,偶爾也飛到空中和下到地上捕捉昆蟲。繁殖期鳴聲尖銳多變,為連續的雙聲節或多音節聲音,其聲似‘吇嘿、吇嘿、吇嘿、吇吇嘿、吇吇黑黑’或‘黑吇、黑吇、黑吇、黑’,尤其在春季繁殖初期鳴聲更為急促多變。
食性
主要以金花蟲、金龜子、毒蛾幼蟲、刺蛾幼蟲、尺蠖蛾幼蟲、庫蚊、花蠅、螞蟻、蜂、松毛蟲、浮塵子、蝽象、瓢蟲、螽斯等鱗翅目、雙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蝸牛、草子、花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性食物。
大山雀的喂養方法
大山雀除了繁殖季節會在地面和之間跳躍覓食,平時的大山雀主要是懸垂在枝葉下面覓食的,偶爾也會飛到空中或者地上捕捉昆蟲。大山雀性格活潑,并且不怕人。
大山雀主要以金花蟲、金龜子、毒蛾幼蟲、刺蛾幼蟲、尺蠖蛾幼蟲、庫蚊、花蠅、螞蟻、蜂、松毛蟲、浮塵子、蝽象、瓢蟲、螽斯等鱗翅目、雙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蝸牛、草子、花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