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卷尾的品種介紹
黑卷尾(Black Drongo)生性兇猛,尤其是繁殖期的黑卷尾有非常強的領域行為,平時非;钴S喜歡結群打斗。在野外主要食昆蟲。目前主要分布在朗至印度、中國、東南亞、爪哇及巴厘島。
英文名: Black Drongo
二名法: Dicrurus macrocercu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鳥綱(Aves)
亞綱: 今鳥亞綱(Neornithes)
目: 今顎總目(Neognathae)、雀形目(Passeriformes)
亞目: 鳴禽亞目(Passerii)
科: 卷尾科(Dicruridae)
屬: 卷尾屬(Dicrurus)
種: 黑卷尾
分布: 伊朗、阿富汗向東南至南亞和東南亞、俄羅斯、臺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華北各省、西至陜西、四川、西藏、長江以南流域地區、西抵云南、海南等地
黑卷尾的外形特點
黑卷尾雄性成鳥(繁殖羽):全身羽毛呈輝黑色;前額、眼先羽絨黑色(在個別標本的嘴角處具一污白斑點,但不甚明顯)。上體自頭部、背部至腰部及尾上覆羽,概深黑色,綴銅綠色金屬閃光;尾羽深黑色,羽表面沾銅綠色光澤;中央一對尾羽最短,向外側依次順序增長,最外側一對最長,其末端向外上方卷曲,尾羽末端呈深叉狀;翅黑褐色,飛羽外翈及翅上覆羽具銅綠色金屬光澤。下體自頦、喉至尾下覆羽均呈黑褐色,僅在胸部銅綠色金屬光澤較著;翅下覆羽及腋羽黑褐色。
雌性成鳥:體色似雄鳥,僅其羽表沾銅綠色金屬光澤稍差。
幼鳥:體羽黑褐色,背、肩部羽端微具金屬光澤;自上腰至尾上覆羽呈黑褐色,后者具污灰白色羽端,呈鱗狀斑緣;尾羽黑褐色;翅角污灰白色。下體腹、脅和尾下覆羽黑褐,均具污灰白色羽緣;個別標本尾下覆羽基部黑褐,具灰白色羽端長達11mm,外觀呈污灰白色。[1]
雛鳥:巢內雛鳥全身被暗褐黑色絨毛羽。
虹膜棕紅色:嘴和腳暗黑色;爪暗角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40-65g,♀42-57g;體長♂235-300mm,♀243-285mm;嘴峰♂21-29mm,♀21-28mm;翅♂135-152mm,♀133-144mm;尾♂133-176mm,♀129-166mm;跗蹠♂18-23mm,♀18-22mm。 (注:♂雄性;♀雌性)
黑卷尾的生活習性
平時棲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樹頂上,或在豎立田野間的電線桿上,一見下面有蟲時,往往由棲枝直降至地面或其附近處捕取為食,隨后復向高處直飛,形成“U”字狀的飛行。它還常落在草場上放牧的家畜背上,啄食被家畜驚起的蟲類。性喜結群、鳴鬧、咬架,是好斗的鳥類,習性兇猛,特別在繁殖期間,如紅腳隼、烏鴉、喜鵲等鳥類侵入或臨近它的巢附近時,則奮起沖擊入侵者,直至驅出巢區為止。
黑卷尾鳴聲噪雜而粗糙,似“chiben-chaben”連續鳴叫,此起彼伏相互呼應,特別在清晨黎明時,故村民給以美稱“黎雞”。
黑卷尾在飛翔中能于空中捕食飛行昆蟲,類似家燕敏捷的在空中滑翔翻騰,在南方俗稱“黑魚尾燕”。食物以昆蟲為主,如蜻蜓,蝗蟲,蜻蜓、胡蜂、金花蟲、瓢、蟬、天社蛾幼蟲、蝽象等膜翅、鞘翅及鱗翅類的昆蟲。
黑卷尾的喂養方法
黑卷尾的飼料可以根據你的飼養情況來安排,空閑的家長可以自制食物,前提是營養要搭配合理,時間緊湊的家長可以買成品飼料喂食,也可以要提供人吃的蔬菜水果等等。下面我們就詳細介紹一下關于黑卷尾的喂食。
幼鳥的飼料,可把肉沫、熟雞蛋黃、玉米面(或雞料)按6︰2︰2的比例混合;并稍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劑,用水調成粥狀(剛生羽芽的小雛)或面狀(長齊羽毛的幼鳥)。小雛需用竹蓖挑著粥狀飼料喂給。幼鳥可用手捻成長1厘米、兩頭尖的食團飼喂。成鳥飼料純喂軟料,成分與幼鳥飼料基本相同,只是再加些水果和蔬菜沫。
飼養黑卷尾也可以全部喂軟料,上、下午各一次。為了保持飼料新鮮,鳥又能吃得飽,喂料要定時,使鳥養成定時取食的習慣;因為軟料易變質,尤其是夏季或霉雨期,應特別注意,下午的一次料可晚點喂,鳥吃完后即取出,切不可過夜。新捉獲的成鳥野性較強,適宜養于昏暗、安靜的鳥籠,于午后、黃昏喂飼料,飼料制作成黃豆樣大小,放置于飼盆內供其自行食用,若長時間沒有進食,可打開口器喂養,2-3天后待其熟悉環境后逐漸改飼盆喂養。新養的鳥自3-5日會自行鳴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