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貓的品種介紹
豹貓(學名: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別名銅錢貓、石虎等,亞洲的貓科動物,豹貓的體型略大于家貓,但各亞種的差別比較大,例如印度尼西亞的亞種平均體長45厘米,尾長20厘米,而西伯利亞的亞種體長則達到60厘米,尾長40厘米。豹貓的毛皮也有很多種顏色:南方的豹貓為黃色,北方的則是銀灰色。胸部及腹部是白色。豹貓的斑點一般為黑色。豹貓是夜行動物,通常以嚙齒類、鳥類、魚類、爬行類及小型哺乳動物為食。除了交配季節外,它們一般為獨處。
中文學名:豹貓拉
丁學名: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別 稱:銅錢貓、石虎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亞 綱:真獸亞綱
目:食肉目
亞 目:裂腳亞目
科:貓科
亞 科:貓亞科
屬:豹貓屬
種:豹貓
英文名:Leopard cat
保護級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豹貓的性格特點
豹貓的生活習性
生境:豹貓主要棲息于山地林區、郊野灌叢和林緣村寨附近。分布的海拔高度可從低海拔海岸帶一直分布到海拔3000米高山林區。在半開闊的稀樹灌叢生境中數量最多,濃密的原始森林、墾殖的人工林(如橡膠林、茶林等)和空曠的平原農耕地數量較少,干旱荒漠、沙丘幾無分布。
食性:主要以鼠類、松鼠、飛鼠、兔類、蛙類、蜥蜴、蛇類、小型鳥類、昆蟲等為食,也吃漿果、榕樹果和部分嫩葉、嫩草,有時潛入村寨盜食雞、鴨等家禽。豹貓的食性和生活習性與俗稱“野貍子”的叢林貓很相似,雖然兩者外觀有差異,但仍然容易被搞混。
習性:窩穴多在樹洞、土洞、石塊下或石縫中。豹貓的巢域大小,豹貓主要為地棲,但攀爬能力強,在樹上活動靈敏自如。夜行性,晨昏活動較多。獨棲或成對活動。善游水,喜在水塘邊、溪溝邊、稻田邊等近水之處活動和覓食。
豹貓的優點缺點
豹貓的喂養方法
豹貓為肉食類動物,動物性飼料有活兔、活雞、鵪鶉、老鼠、小白鼠、牛肉、羊肉、雞肉等,適量補充魚肝油、骨粉、微量元素,少量青菜。每天每只喂量為300克,日喂1次,傍晚給食。每周應投喂2次活食,給量每次300~500克即可。
豹貓的鑒別挑選
豹貓是體型較小的食肉類,略比家貓大,體長為36~66厘米,尾長20~37厘米,體重1.5~8千克,尾長超過體長的一半。頭形圓。從頭部至肩部有四條黑褐色條紋(或為點斑),兩眼內側向上至額后各有一條白紋。耳背黑色,有一塊明顯的白斑。全身背面體毛為棕黃色或淡棕黃色,布滿不規則黑斑點。胸腹部及四肢內側白色,尾背有褐斑點或半環,尾端黑色或暗灰色。
豹貓的體形十分勻稱。頭圓吻短,眼睛大而圓,瞳孔直立,耳朵小,而呈圓形或尖形。牙齒的數目減少,只有28~30枚,但很多牙齒的形狀變得很強大,同時連帶著上下頜骨也變得短而粗壯,而控制頜骨的肌肉及附著的顴弓也變得更堅強有力。門齒較小而弱,上下頜各有3對,主要作用是啃食骨頭上的碎肉和咬斷細筋。犬齒長而極為發達,最為突出醒目,而且還與附近的門齒及前臼齒之間保持相當的空隙,是主要的武器,用來殺傷或咬死獵物,由于前后有間隙,因此能咬得更緊,貫穿得更深。上下4枚犬齒相合,好比4支槍尖交錯一般。臼齒只有1對,上臼齒退化,都是非常弱小,而且被壓縮到內側,但是下臼齒則很堅強發達。一般沒有第一枚上前臼齒,第二枚上前臼齒不大。裂齒強大,又有兩三個特別銳利的齒尖,上下交錯,形如剪刀,可以咬穿最硬厚的牛皮或割裂最堅韌的獸肉。裂齒位置靠后,接近咀嚼肌,所以它們的強力咬切動作均后移至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