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草龜的品種介紹
中華草龜是我國最常見的本土品種,可以入藥也可以觀賞,是比較具有經濟效益的品種,一般購買的話也不貴,平時在一些水池里也有可能見到,公草龜又一定的幾率可以變黑,所以又叫烏龜。
中文學名:中華草龜
別稱:長壽龜、金龜、墨龜、泥龜、山龜、烏龜
拉丁學名:Chinemys reevesiis.
英文名:Chinese pond turtle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爬行綱
目:龜鱉目
科:龜科
屬:烏龜屬
種:草龜
分布區域:山溪,湖、濕地,河流,中國,日本,菲律賓以及歐美。
外觀特征:烏龜體為長橢圓形,背甲稍隆起,有3條縱棱,脊棱明顯。頭頂黑橄欖色,前部皮膚光滑,后部其細鱗。
生活習性:水陸兩棲性。烏龜是用肺呼吸,體表又有角質發達的甲片,能減少水分蒸發。性成熟的烏龜將卵產在陸上,不需要經過完全水生的階段。
繁殖習性:卵生,一只雌親龜年產卵3~4次,每次一穴5,每穴2~7枚
食性:烏龜屬雜食性動物,在自然界中,動物性飼料主要為入蠕蟲、小魚、蝦、螺螄、蚌、蜆蛤、蚯蚓以及動物尸體及內臟、熱豬血、腐肉等;植物性飼料主要為植物莖葉、瓜果皮、麥麩等。
中華草龜的外形特點
中華草龜是比較容易辨別的品種,背部的三條棱就是最明顯的特征,頭部分布著綠色的花紋,背甲是棕色的,四肢粗壯短小,生長速度較慢,成體也不大,雄性成體有可能會變成黑色。
中華草龜體為長橢圓形,背甲稍隆起,有三條縱棱,脊棱明顯。頭頂黑橄欖色,前部皮膚光滑,后部其細鱗。腹甲平坦,后端具缺刻。頸部、四肢及裸露皮膚部分為灰黑色或黑橄欖色。頭、頸側面有黃色線狀斑紋,有三條縱向的隆起,后緣不呈鋸齒狀。
中華草龜雄體背部為黑色或全身黑色,雌體為棕色,腹面略帶一些黃色,均有暗褐色斑紋;四肢比較扁平,有爪子,趾間具有全蹼。雄性體型較小,尾長,有臭味。雌性背甲由淺褐色到深褐色,腹甲棕黑色,尾較短,體無異味。在性成熟前,雌雄龜較難區別,而到性成熟時,雌雄龜從外表特征就能鑒別出來。中華草龜對環境的適應性強,水質條件要求比較低,對不良水質有較大的耐受性,高密度養殖時,無互相殘殺現象,患病率低。
中華草龜的生活習性
烏龜是用肺呼吸的爬行動物,體表又有角質發達的甲片,能減少水分蒸發。性成熟的烏龜將卵產在陸上,不需要經過完全水生的階段。
烏龜屬雜食性動物,在自然界中,動物性飼料主要為入蠕蟲、小魚、蝦、螺螄、蚌、蜆蛤、蚯蚓以及動物尸體及內臟、熱豬血、腐肉等;植物性飼料主要為植物莖葉、瓜果皮、麥麩等。
一是攝食階段是4月下旬開始攝食,約占其烏龜體重的2—3%;6—8月攝食量最旺盛,約占5—6%;10月攝食量會下降,約占1—2%。二是休眠階段。烏龜是變溫動物,其體溫隨著外界溫度而變化。從11月到翌年4月,氣溫在15度以下時,烏龜潛入池底淤泥中或靜臥于覆蓋有稻草的松土中冬眠;5 月到10月,當氣溫高于35度,烏龜食欲開始減退,進入夏眠階段(短時間的午休)。這一階段烏龜忙于發情交配、繁殖、攝食、積累營養,尋求越冬場所。
烏龜喜集群穴居,有時因群居過多,背甲磨光滑、四肢磨破皮了仍不分散。
中華草龜的喂養方法
草龜屬于雜食性的龜類,通?梢燥曃挂恍┤忸愂澄,也可以飼喂植物,一些龜對于龜糧也能很好的適應,飼養的久的草龜會向主人索要食物,也可以訓練用手喂食。
出殼后的稚龜很嬌嫩,應單獨飼養和精心管理。一般采用另砌一只水泥池,池內陸地占三分之一,水占三分之二,同時,適當投喂熟蛋白、蛋黃、熟面條、米飯、碎魚、蝦等精細飼料。一般當年稚龜最好和成龜分開越冬。稚龜越冬的方法大都采取室內放小木盤一只,盤中放20-30厘米厚的砂,將稚龜放入砂中,再在稚龜身上撒0.5厘米厚的細紗,上面用紗布遮蓋,適量噴些溫水,就能安全越冬。
成龜食性廣,小魚、小蝦、螺螄、蚌肉、蔬菜、稻麥等都能吃。一般當水溫上升到15度以上開始吃食。6~9月是盛食期,11月開始食量下降。當水溫下降到15度以下進入冬眠。春秋兩季氣溫較低,喂食時間放在上午8~9時,盛夏期間,草龜早晚活動,投餌應在下午4~5時。草龜吃食時在水腫吞咽。草龜的吞餌量時約為體重的4%左右,隔日投喂,喂后要及時清理殘食,防止污染造成傷害。要勤話換水保持水質新鮮。草龜的生長與喂食質量有關,一般常喂動物性餌料,每月可增重量50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