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頭側頸龜的品種介紹
黃頭側頸龜基本上是水棲的。盡管幼龜可以飼養在很小的空間里,但成龜那龐大的體型,使得室內飼養成為一樁難事。這種龜最適合居住在最南部的養龜愛好者們飼養,那兒可以提供常年飼養的戶外設施。
中文名:黃頭側頸龜
別名:黃斑側頸龜,黃紋側頸龜,忍者神龜
英文名:Yellow-spotted Amazonriver turtle
拉丁學名:Podocnemisunifilis
分類:龜鱉目;側頸龜亞目;側頸龜總科;美非側頸龜科;南美側頸龜屬;黃頭側頸龜
分布: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圭亞那、巴西、玻利維亞。
甲長:40-60cm公龜相對體型較小(母龜在60CM以上,公龜的只有母龜的一半)
壽命:60年以上
習性:性棲息在河流或湖泊區
適合溫度:攝氏24-30度。
繁殖方式:卵生。雌龜每窩可產下15-25顆蛋,十分多產。懷孕的雌龜據知會到離水較遠的地方去尋找合適的產卵場地。幼龜約75天孵化,孵化后就各自為生。運氣好的話,它們可以活到70年以上。頭部的黃斑在幼龜時最明顯。隨著成長雄龜黃斑會淡化,而雌龜則會完全消失。
食性:黃頭側頸龜是以植食為主的物種。在人工飼養下,它們會進食許多水生植物,水果,以及多種深綠色的菜蔬。長葉萵苣,菊苣,羽衣甘藍,西葫蘆,蘋果,葡萄之類的,它們都頗樂于接受。
價格:價格便宜,小一點的價格就在100元左右。
黃頭側頸龜的外形特點
黃頭側頸龜的外觀并不起眼,因為他的背甲并沒有什么花紋,但是他的頭部是有很明顯的亮黃色斑點,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一、黃頭側頸龜的形態特征
這種龜基本上是灰色的。四肢的前側面和頭部的背面比背甲上的顏色略深一些。頭部有一些黃色的斑點,這正是它那俗稱的由來。它們一共有九個——一處在鼻端的頂上;一處是頭部的兩側,在鼻斑的下方,一面一個;正下方一處;再后面一點有一處;上面一處;每個眼睛后面又各有一處。給人的整個印象就像是一只抹了油彩的小丑龜。
unifilis這個學名是源于產自澳里諾科流域的這種龜下顎上長有單個的觸須(而產自亞馬遜流域的龜則有兩根觸須,這個學名就有些不太合適了)。成年的雌龜據知背甲長度可以達到25英寸(63.5cm)以上,而雄龜很少有及得上這個一半的。雄龜的尾巴則要比雌龜粗長得多。
二、雌雄分辨
幼龜的雌雄并不容易辨別,它們的尾部差異不大。雌龜隨著成長頭部黃斑會逐漸淡化消失,體型通常會比雄性大很多。雄性體型較小,頭部的黃斑會一直保持鮮黃色,不會淡化消失。雄龜的尾巴會逐漸長得粗大,雌龜尾巴則維持短小。
黃頭側頸龜的生活習性
畏寒。水溫18℃左右食量減少,黃頭側頸龜屬于熱帶龜,不能冬眠。長期處于低溫環境中易病,適宜水溫為2 5~32℃。家中飼養最好保持30℃左右水溫且不能讓它冬眠。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如水草、果實等,也吃一些死魚。人工飼養條件下,肉類、小魚、蝦及混合飼料均食,少量食綠色菜葉,如空心菜葉、生菜葉等。幼體黃頭南美側頸龜性情溫和,成體龜受驚嚇時,有伸頭襲擊抵抗的舉動。黃頭側頸是一種非常溫順的水龜,很少見它們之間爭斗和嘶咬,身體適應能力強,飼養相對容易,如果把水溫和光照把握好,都可以養的很好,隨著個體的不斷長大,別忘了給它們更充足的活動空間。
黃頭側頸龜是以植食為主的物種。在人工飼養下,它們會進食許多水生植物,水果,以及多種深綠色的菜蔬(請勿喂菠菜和卷心萵苣)。長葉萵苣,菊苣,羽衣甘藍,西葫蘆,蘋果,葡萄之類的,它們都頗樂于接受。鱒魚和鲇魚飼料也可適當投喂。高動物蛋白的餌料將會損害這種龜的長期健康,這就像業經證明過剩的動物蛋白也會損害其他食草類爬行動物的健康一樣。
黃頭側頸龜的喂養方法
很多龜友養殖黃頭側頸龜都會莫名其妙的暴斃,這是怎么一回事兒呢?其實,黃頭側頸龜暴斃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環境溫度過低,二是食物的營養不夠全面。
黃頭側頸龜是以植食為主的物種。在人工飼養下,它們會進食許多水生植物,水果,以及多種深綠色的菜蔬(請勿喂菠菜和卷心萵苣)。長葉萵苣、羽衣甘藍、西葫蘆、蘋果、葡萄之類的,它們都頗樂于接受。鱒魚和鲇魚飼料也可適當投喂。高動物蛋白的餌料將會損害這種龜的長期健康,這就像業經證明過剩的動物蛋白也會損害其他食草類爬行動物的健康一樣。
青綠蔬菜,小魚,配合飼料投喂,但對人工飼料最感興趣,只在饑餓時才食蔬菜,對各種水果,昆蟲都不食,小魚因個體而異,對水生植物塊狀根莖如藕,荸薺(馬蹄)有一定攝食。另外,對貓糧非常嗜食,嗜食程度高于其它任何食物,但為了營養均衡,要加以控制。
食飼料留胃時間短,消化快,它們食量又大,排瀉量自然也大,如無過濾裝置,只數小時飼水就很臟,一天功夫,就會發出臭味,再怎么頻繁換水也跟不上。配置高效過濾器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