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眉錦蛇的品種介紹
黑眉錦蛇(Elaphe taeniura)是一種大型的無毒蛇,在不同地方稱呼也不同,如在四川、貴州等地稱黑眉錦蛇為菜花蛇。因黑眉錦蛇具有較大的藥用價值,常被人類捕殺,數量不斷銳減。另外黑眉錦蛇現發現共有9個亞種分化。
中文學名: 黑眉錦蛇
中文別名: 眉蛇,家蛇,錦蛇,菜花蛇,黃長蟲,慈鰻蛇,稱星蛇,花廣蛇,雙線蛇,三索蛇。
二名法: Elaphe taeniura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爬行綱(Reptilia)
亞綱: 雙孔亞綱(Diapsida) 、鱗龍次亞綱(Lepidosauria)
目: 有鱗目(Squamata)
亞目: 蛇亞目(Serpentes)
科: 游蛇科(Megapodiidae)
屬: 錦蛇屬(Elaphe)
種: 黑眉錦蛇
分布: 遼寧﹑河北﹑山西﹑甘肅﹑西藏﹑四川﹑安徽﹑海南﹑臺灣﹑廣東﹑廣西﹑福建﹑云南﹑貴州﹑江蘇﹑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河南﹑陜西等省(區)。
黑眉錦蛇的外形特點
黑眉錦蛇雖然體型很大,但好在的是它是無毒蛇,人工飼養比較安全,成年后的體長可達2米左右。此蛇喜食鼠類,在南方素有“家蛇”之稱,被人們譽為“捕鼠大王”。
黑眉錦蛇的頭和體背黃綠色或棕灰色;眼后有一條明顯的黑紋,也是該蛇命名的主要依據;體背的前、中段有黑色梯形或蝶狀斑紋,略似秤星,故又名秤星蛇;由體背中段往后斑紋漸趨隱失,但有4條清晰的黑色縱帶直達尾端,中央數行背鱗具弱棱。
黑眉錦蛇的主要明顯特征是眼后又2條明顯的黑色斑紋延伸至頸部,狀如黑眉,所以有“黑眉錦蛇”之稱。背面呈棕灰色或土黃色,體中段開始兩側有明顯的黑色縱帶直至末端為止,體后具有4條黑色紋延至尾梢。腹部灰白色,體長約1.7米以上,大者在2.3米左右
黑眉錦蛇的生活習性
此蛇異常喜食鼠類,常因追逐老鼠出現在農戶的居室內、屋檐及屋頂上,在南方素有“家蛇”之稱,被人們譽為“捕鼠大王”,年捕鼠量多達150~200只。此蛇雖是無毒蛇,但性情較為粗暴,當其受到驚擾時,即能豎起頭頸,離地20~30厘米,身體呈“S”狀,作隨時攻擊之勢。它喜食鼠類、鳥類,對蛙類反而沒有食欲。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一般以投喂淘汰的鵪鶉、雛雞為主。
攝食行為是動物本身的生存和種群繁衍所必需的基礎行為。黑眉錦蛇攝食多以游蕩方式覓食,經常在小動物出沒的地方游動,捕食率特別高,只要小動物從其附近經過就有命喪蛇腹的危險。當外界氣溫升至24~31℃時,其捕食旺盛,活動較頻繁,也變得兇猛許多。若遇陌生人接近時便猛烈出擊;若投入小白鼠時,便見它迅速做出反應,頭轉向小白鼠的所在方向,同時體前部昂起做進攻撲咬架勢;隨后快速出擊,其速度之快有如離弦之箭,一般能準確撲住獵物;如小白鼠逃竄,蛇便再次伺機撲咬,直至捕住獵物。咬傷后便不再松口,并以身體進行纏繞、擠壓。有時可見小白鼠的眼、鼻、口角等部位流血,直至獵物窒息死亡后它才松口,然后找尋到獵物的頭部再行吞食。偶見饑餓者有時從鼠的后部開始吞食,其吞食速度視獵物的大小而定。大多情況下,吞食50克左右的小白鼠只需3~5分鐘;若吞食的獵物較大,需要的時間便會延長。吞食量大于250克時,便見其將喉伸出口角外,以保證正常呼吸,約需25~40分鐘才能將食物順利吞進腹內。
黑眉錦蛇的喂養方法
黑眉錦蛇喜食活體的肉類如:鳥類、鼠類,但對蛙類沒有食欲。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考慮到經濟實惠可以投喂淘汰的鵪鶉、雛雞為主。由于此蛇屬無毒蛇,若喜歡可大膽飼養。
若遇陌生人接近時便猛烈出擊;若投入小白鼠時,便見它迅速做出反應,頭轉向小白鼠的所在方向,同時體前部昂起做進攻撲咬架勢;隨后快速出擊,其速度之快有如離弦之箭,一般能準確撲住獵物;如小白鼠逃竄,蛇便再次伺機撲咬,直至捕住獵物。咬傷后便不再松口,并以身體進行纏繞、擠壓。有時可見小白鼠的眼、鼻、口角等部位流血,直至獵物窒息死亡后它才松口,然后找尋到獵物的頭部再行吞食。偶見饑餓者有時從鼠的后部開始吞食,其吞食速度視獵物的大小而定。大多情況下,吞食50克左右的小白鼠只需3~5分鐘;若吞食的獵物較大,需要的時間便會延長。吞食量大于250克時,便見其將喉伸出口角外,以保證正常呼吸,約需25~40分鐘才能將食物順利吞進腹內。
攝食行為是動物本身的生存和種群繁衍所必需的基礎行為。黑眉錦蛇攝食多以游蕩方式覓食,經常在小動物出沒的地方游動,捕食率特別高,只要小動物從其附近經過就有命喪蛇腹的危險。